幼儿积食巧化解
6445次阅读

什么是积食
积食,也称积滞,是中医的一个病症,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滞不化、气滞不行所致的一种常见的脾胃病症,临床以不思饮食、腹部胀满、嗳腐呕吐、大便不调、甚则发热等为特征。西医一般叫消化不良。常在感冒、泄泻中合并出现。脾胃虚弱、先天不足及人工喂养的婴幼儿易反复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影响小儿的营养及生长发育,甚至酿成重病。
由于小儿具有“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对营养精微的需求较成人相对为多,加之乳食不能自节,常会使其脾胃的运化功能紊乱,故临床上易出现消化系统疾病。故引起积食的常见原因有以下两点:
(1)喂养不当、食之过饱
俗话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意思是说要想小儿不生病,就不要给孩子吃的太饱、穿的太多。一岁至一岁半的小儿还不具备自我控制的能力,只要见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就会停不住口,尤其是到了逢年过节,面对美味佳肴,让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管住自己的小嘴是很难的,此时孩子的小肚子常常吃得鼓了起来。
(2)过食生冷肥甘的食物
中医所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喜燥恶湿之脏”,脾又主运化功能,生冷肥甘之物易伤脾胃,致机体运化功能失调,即出现不思饮食、腹部胀满、大便不调等症状。
治疗积食的小儿推拿手法
(1)乳食内积证
症状:乳食少思或不思,脘腹胀满,烦躁哭闹,睡卧不宁,或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臭秽,腹部热甚,面色黄、山根青。
治疗原则:消积导滞,理气调中。
小儿推拿处方:清补脾胃经300次,揉按板门200次,逆运八卦200次,清四横纹200次,清大肠经200次,揉按小天心200次,清天河水100次,退六腑100次。顺时针摩腹200次,下推七节骨200次。揉按龟尾100次。
若腹痛者加揉按天枢穴100次,揉按足三里穴200次。
(2)脾虚夹积证
症状:神疲乏力,不思乳食,食则易饱,腹部胀满,喜俯卧,夜寐不安,呕吐酸腐,大便稀溏,夹有乳片或食物残渣,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治疗原则:健脾消积,调中扶正。
小儿推拿处方:清补脾胃经300次,揉按板门200次,逆运八卦200次,清四横纹200次,清大肠经200次,揉按一窝风200次,清天河水100次,分腹阴阳100次,揉按中脘穴200次,顺逆交替摩腹200次。揉按足三里穴300次。
待推拿1~2次后清补脾胃经改为补脾胃经300次。再可加捏脊5次。
对小儿推拿手法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前往东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传统疗法门诊找医生咨询。
中医饮食疗法
1、糖炒山楂
【功效】清肺、消食。尤其是对付吃肉过多引起的积食。
【做法】取红糖适量(如宝宝有发热的症状,可改用白糖或冰糖),入锅用小火炒化(为防炒焦,可加少量水),加入去核的山楂适量,再炒5~6分钟,闻到酸甜味即可。每顿饭后让孩子吃一点。
2、山药米粥
【功效】调补脾胃,滋阴养液。运用于小儿积食不消,吃饭不香,体重减轻,面黄肌瘦。
【做法】取干山药片100克,大米或小黄米(粟米)100克,白糖适量。将大米淘洗干净,与山药片一起碾碎,入锅,加水适量,熬成粥。
预防小儿积食的小妙招
1、要求家长在宝宝的喂养上一定要做到饮食均衡,荤素搭配,粗细搭配,不要只追求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
2、宝宝的脾胃功能跟成人没法比,相对弱一些,所以一定要避免生冷。
3、无论是喂奶的孩子还是大孩子,都要遵守进食定量。要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
4、饮食要清淡,尤其是生病的宝宝,一定要吃清淡的饮食才助于消化。
5、运动必不可少,俗语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还有鼓励宝宝多咀嚼,由牙齿承担的工作量不要交给胃,就可以减少胃的消化压力。
中医需要辨证论治,具体请咨询中医科医生。